圖片來源: 

攝影/余至浩

市場調查機構IDC周五(12/4)公布了臺灣2021年ICT市場10大科技關鍵趨勢預測,今年在臺灣剛推出商用的5G、可解釋人工智慧與AI Edge裝置都上榜,看好將成為企業明年重要投資重點。而且有別於往年,今年因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,IDC也首度將數位韌性或彈性(Digital Resiliency)、混合辦公環境列入明年的重要關鍵技術之一,成為企業未來數位轉型應具備有的核心能力。另外,在數位身份管理也有新作法,將進到數位身份認證2.0時代。

不同於去年,今年IDC公布的臺灣10大科技趨勢預測,不少都圍繞在疫後新常態的科技投資,IDC臺灣區總經理江芳韻就表示,未來幾年內,在企業營運環境上,對於遭遇像今年Covid-19疫情或中美貿易戰等這類高度不確性、不可預期事件的情況將變更多,成為企業所要面對的一種新常態,如何因應這些衝擊並在最短時間恢復營運,將是企業未來IT投資的重要方向。

她並以IDC提出的企業疫後復原歷經的5個階段,說明各國企業目前身處的情況,這5個階段依序是營運持續運作、成本優化、營運韌性、目標性投資,以及未來企業。像是美國、歐洲企業,她表示,因面對疫情衝擊最大,大多仍在第一、第二的復原階段,也就是確保公司經營穩定、持續優化營運成本;相較之下,亞洲企業復原的腳步較快,許多企業已進到第三、第四階段,開始強化相關科技投資,提高自身營運韌性的體質,做好迎接下一波危機的準備。

明年兩成臺灣企業將打造數位韌性體質,金融、零售、電信產業先行

首先,在建立數位韌性方面,根據IDC預測,到2021年,臺灣近兩成(18%)企業將開始打造數位韌性的體質,甚至預期未來兩年內,比例將成長達到3成,尤其是金融、零售、電信等產業發展腳步最快,這些韌性企業將加強對於數位基礎架構技術的投資,包括建立以雲端為中心的容器應用部署與管理環境、導入軟體定義廣域網路(SD-WAN)架構等,來提高應用服務與系統管理的靈活彈性,建立數位營運韌性。

其次,在疫後工作模式上,IDC預估,超過半數全球企業,未來3年內都將導入包括5G、AI、 IoT、 AR/VR等技術,來支援居家辦公、遠距上班的混合工作型態。且針對遠距辦公的資料存取需求,也將出現以零信任為基礎的SDSA遠端存取新架構(Software-Defined Secure Access),提供企業更安全的遠端存取管理方案。

近半數的臺灣AI應用企業,明年將開始採用可解釋性AI

今年人工智慧AI一樣火紅,甚至因為疫情加速轉型需求,因而更帶動了企業在AI技術方面的採用比例。明後年,IDC預測,全球6成企業將採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AI決策系統,其中又以金融、健康照護產業、政府相關部門需求最高。

但也正因為導入AI應用的企業越來越多,使得AI服務應用變得更多元且複雜,因此,許多企業希望讓AI或機器學習模型推論細節能夠透明且可解釋,協助他們做好內部風險管理,這也讓可解釋性AI(Explainable AI )這一類新技術迅速興起。對此,IDC也樂觀看待,可解釋AI在臺灣的發展潛力,並預估明年近半數臺灣AI應用企業裡,至少有一半以上(53%)的企業將會採用可解釋性的AI,並優先運用在金融、醫療服務與生產製造上面。甚至隨著可解釋性的AI應用需求增長,也將催生更多相關人才需求。

這樣的AI應用趨勢,加上5G商用後,也反映在AI Edge智慧終端裝置增長的加速,IDC預期,明年有65%企業,因為疫情增加對自動化與非接觸性等智慧終端裝置的投資,到了2022年,8成企業在這方面的投資會成長4倍,甚至等到4年後,企業在營運基礎設施部署AI Edge裝置比例,更將從目前2成一舉增加到9成之多。

2025年5成臺灣企業都會建置自己的5G專網,製造業採用率最快,醫療、石化業居次

在通訊技術投資方面,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相對較小,例如五大電信業者5G全數開臺,有鑑於明年政府將發放4.8~4.9 GHz的5G專頻專網的使用執照,IDC也看好未來幾年臺灣5G企業專網的發展。若以產業來看,製造業採用度最快,尤其是在半導體、高科技業等,目前已有不少PoC案正在進行中,如台積電、聯發科、日月光、仁寶等;其次則是醫療、石化業,醫院目前有長庚醫院、三軍總醫院,石化業則有台塑、中油等,另外,少數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也有專網需求。長期來看,IDC預測,到了2025年將有5成臺灣企業都會建置自己的5G專網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5G企業專網建置方案有多種選擇,IDC認為,未來以交由電信營運商代建代管 、自建代管的混合型專網這兩種5G專網建置為主流,但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,則可能會偏向採用非獨立的5G公網方案,由電信商透過5G的網路切片技術,來提供中小企業所需專用網路服務,但相關服務,最快得到2022年電信商5G SA服務推出後才有辦法提供。除了5G專網外,長遠來看,IDC也看好未來5到10年,5G在電信雲的發展潛力,包括採用多雲混合雲架構等,並也將看到公有雲業者與電信業發展更多結盟。

因應數位經濟服務的浪潮,催生出數位身份管理2.0的新作法

不單是軟硬體技術的投資,因為這波疫情加快企業轉型的腳步,除了催生出更多數位服務的出現,也將有機會發展出數位身份管理的新作法,甚至IDC指出,未來將進到數位身份認證2.0(Digital Identity 2.0),取代原來1.0。這個概念是由IDC所提出,強調數據掌控權回歸到個人使用者,不再是分散在各個應用服務提供商,且允許跨應用服務間的資料交換。

為了實現這樣的數位身份認證新機制,在架構上就必須要結合區塊鏈技術,透過其去中心化、不能竄改的資料保存特性,來打造區塊鏈的身份認證應用。而且2.0本身不只有提供密碼認證形式,也結合如FIDO這種無密碼的線上身份認證的新方式,提高個人認證體驗。IDC預期,臺灣的醫療、保險產業,將會率先跨入數位身份認證2.0,並將有機會成為跨產業資料交換的先行者。

熱門新聞

Advertisement